干净整洁的村道里,一位戴着草帽、身穿白衬衫、胸前佩戴党徽的村干部正带领着一支高校暑期实践队参观村容村貌,她熟练地向大家讲解村里的建设情况。“曾书记好!要不要来我家坐坐”路过的村民热情地向她打招呼。这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新国村驻村第一书记曾钰华日常工作中的一幕。
不忘初心 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走到基层来不仅是增长个人的阅历,更重要的是真正带动村里的发展。”曾钰华在讲述驻村经历时说道。今年年初,在得知单位要选派工作人员驻村工作时,她主动请缨到基层工作。
曾钰华工作照
曾钰华高中时就读于融水中学,她时常对着学校教学楼上“冲出苗乡 走向世界”八个大字深思,在心里反复琢磨着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选择走向世界,那谁会回来建设我的家乡?”
2005年她本科毕业后,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融水,成为众多返乡青年中的一员。当时的她这样想:“我的家乡也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方,那不如让我来做这个回乡建设的人。”
父亲的人生经历对曾钰华做出回到基层的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1978年,父亲从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毕业,在那个老员工稀缺的年代,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市区的工作机会,回到融水建设家乡,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在父亲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和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的影响下,曾钰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汲取更多理论知识,和父亲一样扎根基层,带领基层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扎根乡村 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工作量大、业务不熟悉、语言不通……这些问题让初到村里的她常常焦虑得晚上睡不着觉。为了快速开展工作,她学习当地语言,走访村民、了解诉求,在短短两个月内撰写了一万多字的调研报告。在调研报告中,她深刻分析新国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基层工作非常繁琐,却也丝毫马虎不得”曾钰华坚定地说道。
除了要处理日常繁琐的工作事务外,曾钰华还遇到了不少突发情况。刚上任不久,她半夜得知暴雨让村民家的房屋发生了塌方,随即组织村干部一起连夜赶到村民家中查看情况。因受暴雨山洪影响,前往事发地的道路发生严重塌方,车辆无法通行,她便与村干部徒步5公里走到村民家中,安排安置事项。等一切安排妥当后,她和同行的村干部早已满身泥泞,疲惫不堪。
村民的房屋仍然不够坚固、暴雨冲刷的村道依旧泥泞,新国村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放在心里的曾钰华整夜难眠。在又一个无眠的深夜,她在朋友圈中写下一首名为《壬寅仲夏驻村有感》的诗表达此时此刻焦急的心境:“连日暴雨,危房晃悠;农田撂荒,草蔓良莠;产业道路,何时能有。”在诗的后半段,她仍不忘激励自己和展望未来:“筑牢堡垒,不懈持久;巩固脱贫,不眠不休;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曾书记开会时的照片
“新国村的乡村建设得那么好,主要还是因为村民特别配合。”新国村村民的热情给予她极大地支持与鼓励。另外,村委会主任和同事们工作时负责的态度让她感受到真心实意为乡村谋发展、图振兴的乡村干的决心,使她备受鼓舞,每一天都能充满干劲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曾钰华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乡村建设不只是几个村干部的事,而是每一位村民的事,只有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个大目标,才能把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团结一心 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
近年来,新国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风文明建设上取得显著的成效,相继获得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星级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 “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新国村麻洞屯大门
新国村麻洞屯村貌
在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新国村麻洞屯还以“树文明新风,提倡尊老爱幼”为主线,建立了全县首个家风家教廉政文化园。将廉政文化建设与村规民约、家风家训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面面墙壁会说话、处处景观都育人”的方式让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好家风好家训的熏陶。
曾书记给实践队同学讲解孝贤家教
走在村道上,随处可见村民家门口粘贴的手写家训牌、“二十四孝”文化手绘墙和村规民约展示牌。在调动村民积极性方面,该;村通过开展评选“孝贤之家”和家风家教积分兑换活动,让孝贤文化走进每家每户,弘扬了传统孝贤文化,传承了良好家风家教,营造了孝贤当先、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在曾钰华眼中,这些荣誉不曾使她止步,而是她奋发有为的新起点,她将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带领着村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寄语青年 扎根基层奉献青春
“乡村需要青年,青年也需要乡村。”在访谈的末尾,曾钰华也不忘对青年的殷殷嘱托。她说:“呼吁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走进乡村,实地去看一看瞧一瞧。在其中磨炼自己,为乡村振兴贡献一簇青春之火。”基层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支撑,如何让更多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投身基层建设、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是基层发展的重要命题。作为新时代基层工作者,曾钰华坚信只有在实践中、在困难中、在风浪中去接受磨炼,才能接地气、有底气,才能壮筋骨、长才干。
实践队同学与曾书记合照
文字/黄家池 古悦璇 陆雪雯 赵云梓
图片/赵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