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郑保卫:论马克思报刊活动的历史地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2018/04/30 09:29  郑保卫  阅读:

          论马克思报刊活动的历史地位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郑保卫

内容提要:本文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作。文章在简要梳理马克思半个世纪报刊活动经历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的报刊活动为其革命活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为其世界观转变营造了现实环境;为其新闻思想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为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开创了优良传统,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拓了发展道路,指出这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作出的杰出的历史性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  诞辰200周年  报刊活动  历史地位  杰出贡献

200年前,即1818年的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普鲁士莱茵省的特里尔。30年后,即1848年,他与同是生于莱茵省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共同发表了被称作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又过了近20年,即1867年,马克思在恩格斯帮助下出版了科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正是这两部著作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前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政治格局,后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格局。也正是靠着自己无以伦比和无人企及的科学的理论创造,马克思被尊崇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1999年,在21世纪和新千年即将到来之际,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成为引领人们思想的光辉旗帜。

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论家,马克思在新闻领域有着独特经历与特殊贡献。他一生唯一的正式职业是办报纸,当记者。他把报刊作为自己从事革命活动的思想武器和政治阵地。在一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创办、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十几家,关心和指导过的工人报刊多达数十家,还先后为许多国家的近百家报刊撰过稿。

马克思一生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著述和政治宣传活动,而报刊是他在这方面可以运用的最好的媒体和最有效的工具。据统计,他一生中所撰写的千余篇消息、通讯、政论及其他文字材料,有80%是发表在120余家报刊上的。马克思不仅长年坚持订报、看报,还勤于精心收集各种报刊资料。他去世后,家中存留下的各种报刊,据恩格斯估计重量超过半吨。这些报刊资料不但是马克思获取信息、把握时局的依据,而且成为他进行新闻写作和理论著述的重要参考资料。

报刊还是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著述传诸世人的可靠媒体。他的许多专著、名篇都是借助报刊传播的。标志着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代表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通过他与卢格共同编辑出版的《德法年鉴》公诸于世的;他向工人宣讲的《雇佣劳动和资本》是在《新莱茵报》连载后得以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他为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所写的《1848—1849年》等文章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等刊物上陆续发表的。总之,马克思不但借助报刊为自己的理论著述和思想宣传收集资料,提供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报刊扩大自己所阐述的思想原则和理论观点的影响,以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一生中与报刊有着不解之缘。因此,了解马克思的报刊活动便可寻觅到他一生革命政治活动的轨迹,也可认识他一生理论创造和思想建树的成就,报刊是见马克思战斗一生的最理想的窗口。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探讨其报刊活动的历史地位及贡献,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马克思,深入学习马克思新闻思想,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为马克思的革命活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18833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这位“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恩格斯语)。3天后,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人们为他举行了简朴的葬仪。恩格斯在墓前所致的悼词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介绍了他在理论著述和革命实践上为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

在恩格斯简短的悼词中,却有一长段是历数马克思一生所创办和编辑过的报刊的: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一年后,恩格斯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周年撰写的文章又以《马克思和新莱茵报》为题。恩格斯如此看重马克思的报刊活动,足见在马克思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其报刊活动所占的重要位置。

马克思是从参加报刊活动开始自己的革命政治活动的。他始终把报刊作为从事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作为进行理论著述和思想宣传的重要工具,作为保持同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通常研究一个革命家的斗争经历,往往可以以其政治活动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志,而研究马克思则可以以其报刊活动来分期。《莱茵报》时期、《新莱茵报》时期和《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是马克思一生革命活动的几个重要时期。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他原本打算到波恩大学任教,但当时普鲁士政府实行高压政策,将一些进步学者驱逐出大学讲坛,于是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这年1月,他以自己撰写的第一篇抨击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政论文章《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开始了一生的报刊政论活动。9月,他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应邀参与当时拟在科伦出版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莱茵报》的筹办工作。自18424月起,24岁的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因为连续写了几篇抨击第六届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和林木盗窃法方面的评论文章而声名远播。10月间,他被聘为该报主编,由此正式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报刊活动。

在马克思主编《莱茵报》期间,报纸刊发了许多揭露封建专制制度,为备受欺压的贫苦群众代言的报道,成了为被压迫群众辩护的“英勇喉舌”。而这一时期马克思提出的“人民报刊思想”,是他对自己报刊活动实践的理论总结。他渴望能创办一家能够充分“表达人民日常感情”,能够完全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爱憎”的真正自由的人民报刊,这正是他后来新闻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因此可以说,《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报刊活动的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

1848年,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的那年,作为新当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在自己的家乡科伦,创办了被称之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列宁语)的《新莱茵报》,并亲自担任总编辑。《新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直接投身革命运动、领导群众斗争的光辉时期。这是他一生革命活动的“中心点”,也是他报刊活动的“黄金时期”(列宁语)。

《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为适应当时德国国内爆发的人民革命的需要,亲自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政治机关报。作为同盟领导人,他希望通过这份每日能同群众见面的报纸,及时地向分散在各地的同盟盟员和革命群众宣传同盟的纲领路线,同时,也可以直接传达同盟中央的指示意见,交流运动的情况,统一群众的思想,组织和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将人民革命推向前进。

在马克思的卓越领导下,《新莱茵报》作为当时革命斗争的总指挥部,组织和领导了几次大的群众斗争,充分发挥了战斗作用,使报纸成为坚强的组织中心。同时,报纸始终高举人民革命旗帜,忠实代表人民利益,热情充当人民喉舌,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欢迎。报纸订户不断增加,影响日益扩大,因而引起了普鲁士反动政府的极端仇视和恐惧。反动派将它视为洪水猛兽,称它是“帝国一切坏报刊中最坏的报刊”,采取种种卑劣手段,千方百计要将其置于死地。1849511日,当局以没有普鲁士国籍为由下令驱逐马克思,《新莱茵报》不得不在519日宣告停刊。

184861日正式出版到被迫停刊,《新莱茵报》仅仅存在了354天,但它却以自己出版的301期报纸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正如恩格斯后来所评价的,它不愧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因为“没有一家德国报纸——无论在以前或以后——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有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列宁则称赞《新莱茵报》是“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新莱茵报》以自己坚定正确的无产阶级原则立场、远见卓识的政治洞察力和科学预见性、灵活机动的革命策略、尖锐泼辣的战斗风格、始终如一的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为后来各国无产阶级报刊树立了榜样。

《新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报刊活动的最重要的时期。通过这一时期的实践,他积累了无产阶级报刊的办报经验,开创了无产阶级报刊的革命传统,并且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一些工作原则,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办报思想,奠定了其新闻思想的理论基础。

1849年德国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逃亡到伦敦,并从此定居于此地。为了重新举起《新莱茵报》的旗帜,他们于1849年底在伦敦开始筹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他们希望这份杂志在新的条件下能继续执行《新莱茵报》的革命路线,成为对同盟盟员和接近同盟的革命群众进行思想和理论教育的工具,成为同盟的机关刊物。

轰轰烈烈的欧洲革命失败以后,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进入黑暗的反动时期。这一时期是马克思致力于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繁忙的理论创作的时期,报刊活动是他在理论创作之余观察社会、联系实际、向群众说话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一时期他的报刊活动是以指导欧美各国工人报刊和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资产阶级进步报刊撰稿为主要内容。

19世纪60年代起,欧美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各国工人政党纷纷建立,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简称“国际”)诞生。这一时期,马克思除继续繁忙的理论研究和写作外,还以满腔热情投身到第一国际的建立中。而这一时期他的报刊活动也以指导和帮助《蜂房报》、《工人辩护士报》(后改名为《共和国报》)等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的机关报和国际工人协会欧美各国支部的机关报刊为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马克思除了改造和指导总委员会的机关报外,还和恩格斯一起关心和帮助国际所属各国、各地区支部机关报刊的出版,争取它们站到国际方面,成为宣传国际纲领和策略的舆论阵地。当时国际所属欧美各国支部都有自己的机关报刊,总数多达一百余种。马克思除了亲自为它们撰稿、组稿外,还帮助它们推荐编辑,筹措经费,促成各国支部机关报间的联系,对它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等,对那些违背共产国际原则,散布机会主义观点的报刊则开展严肃的斗争。

19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继续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大陆得到广泛传播,而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对工人运动的影响依然有增无减。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继续指导各国工人政党开展同机会主义的斗争,而与恩格斯一起指导《社会民主党人报》是这一时期马克思报刊活动的重要内容。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悉心指导下,在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等左翼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下,《社会民主党人报》在普鲁士政府实施“反社会党人法”的整整12年中,坚决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党内的机会主义,无情揭露和抨击俾斯麦政府的反动政策,成为白色恐怖中飘扬在德国大地上的一面鲜艳的旗帜。恩格斯后来给它以高度评价,称它是“曾经有过的最好的报纸”,是“德国党的旗帜”,并指出,“在它的篇幅上,编辑部的策略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从事报刊活动的目的非常明确——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共产主义宣传事业的需要。他一直把报刊看作是自己从事革命斗争和宣传共产主义的锐利武器,凭借它去实现自己的革命目标。例如,为从思想和组织上加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设,他指导编辑了同盟的非正式机关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为领导和推动1848年德国革命,他创办了同盟中央机关报《新莱茵报》;为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从思想和理论上进一步武装工人阶级,他创办了同盟理论刊物《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为指导第一国际工作,他一直在指导《蜂房报》、《工人辩护士报》等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机关报的出版;为使德国社会民主党能沿着党所确定的无产阶级路线前进,他始终在关心《人民国家报》和《社会民主党人报》等该党机关报刊的出版,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可以说马克思几乎一生都在和报刊打交道。他把报刊活动看作是自己革命活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通过报刊活动来阐述和宣传共产主义理论,指导和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如果离开大量的报刊活动,那么他的革命活动(从对革命运动的具体指导到用以武装千百万革命者的理论创造)就将失去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舆论阵地。因此,对马克思来说,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与报刊活动家和宣传家是集于一身的。

二、为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营造了现实环境

回顾马克思的一生,报刊活动贯穿其革命活动的始终,其中也包括了他早期世界观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可以说,正是他的报刊活动实践为其早期的革命斗争和思想改造营造了现实环境,促进了他世界观的转变。

当刚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开始担任《莱茵报》撰稿人时,马克思是凭着年轻人的政治热情和哲学学者的理性思维去观察社会和认识世界的。因此在他的笔下不乏热血青年的激越文字和知识分子的哲理词句。1842年1月间他写的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就是一篇充满战斗激情的檄文。他斥责普鲁士国王新颁布的新的书报检查令是“扼杀新闻出版自由的检查令”,指出:“治疗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然而,满怀政治激情的马克思在担任了《莱茵报》主编后,面对身边发生的许多现实经济问题,却常感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和思维的迟钝。此时,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使他开始认识到,只是从纯理性的角度来认识社会是没有出路的,而必须通过“研究经济问题”去寻求对这些问题的政治解答。

当时的许多不容回避的现实经济问题,促使马克思把视线转向现实生活,转向劳动群众。他明确提出,报刊“在政治上有义务暂时用近于贫困的人民的语言来公开地说几句话”。于是,在《莱茵报》上陆续发表了一批报道和反映莱茵地区贫苦群众生活状况和呼声要求的文章。

这期间,马克思还发现了制约报刊立场的真正奥秘——报刊是一定社会集团力量的代表者,它总是反映自己所代表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因此,他提出了“人民报刊”的概念,并将其看作是与官方报刊相对立的报刊,是一种精神不受阉割的“自由的报刊”,而只有这种报刊才是一种“真正的报刊”。

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应该成为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成为“人民精神的喉舌”。作为与官方报刊相对立的报刊,人民报刊自然要站在与官方相对立的劳动群众一边,忠实地倾听人民的呼声真实地加以报道。在马克思主持下,《莱茵报》日益明显地表现出贫苦劳动群众的意识和倾向,成了莱茵地区贫苦群众的忠实代言人。恩格斯后来回忆说,正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期间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地区农民处境等一系列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推动了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从而走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编发在该报上的一系列文章,标志着他政治思想上的转变,反映出他的世界观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1844年与卢格共同创办《德法年鉴》时,马克思已经明确提出了“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战斗任务,并强调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也不退缩这已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政治立场和行动决心了。

而到了《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已完全通过现实的阶级关系来认识和分析报刊,并且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来为捍卫人民利益而斗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新莱茵报》在整个出版期间,总是“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总是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去参加并推动运动前进”因此可以说,是革命的报刊活动促成了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

三、为马克思的新闻思想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作为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马克思一生勤于实践,勤于思考,勤于经验总结,勤于理论著述。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他的许多思想和理论成果。这些思想和理论成果领域广泛、内涵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了新闻思想。

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形成是以其报刊活动实践为基础的,换言之,正是其丰富的报刊活动,为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正如前面所谈到的,马克思早期主编《莱茵报》的实践、后来创办《新莱茵报》的实践,以及晚年指导《社会民主党人报》工人政党报刊的实践等,是马克思新闻思想形成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早期新闻思想的核心是其“人民报刊”思想,而这一思想的形成就得益于他主编《莱茵报》的实践。这期间,他作为一个决心为人类幸福献身的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自觉地利用报刊向封建专制制度开火,向旧世界宣战。他在观察社会、分析形势、组织报道和撰写评论的过程中,始终把目光投向备受旧制度迫害的贫穷群众,把报刊看作是为被压迫群众辩护的“英勇喉舌”。

18424月,马克思在为《莱茵报》撰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观点,并指出其实质在于“它的历史个性以及那种赋予它以独特性质并使它表现一定的人民精神的东西”。随后,在当年底和次年初撰写的《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等一系列文章中,马克思又提出了“人民报刊”的概念,并且具体阐述了人民报刊的内容和实质,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民报刊思想”,成为他早期新闻思想的核心内容。

他强调人民报刊的实质就在于体现“人民精神”,表达“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并且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他还指出,人民报刊的品质是诚实的,本质是真实的,它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它表达社会舆论,而不是歪曲社会舆论。他强调,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马克思把他主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莱茵报》作为实现其“人民报刊思想”的阵地,但在当时封建专制制度下,这一愿望未能实现。在马克思担任主编期间,《莱茵报》发表了大量为贫苦群众说话,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文章,地方当局以查封相要挟,该报的资产阶级股东迫于压力,企图让马克思缓和报纸的调子,以换取政府取消查封的决定。马克思无法接受这一条件,于是不得不在1843317日宣布辞去主编职务,《莱茵报》也于331日被迫停刊。

在主编《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还提出报纸是将人民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它通过报告事实向人民揭示世界的真实景象;报纸是社会舆论的纸币,具有流通和中介作用;报纸是社会的耳目和捍卫者,是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报纸作为一个整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之中;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内在规律性;出版自由是一种基本的自由,是实现其他自由的保证等观点。这些阐述新闻工作一般属性、功能作用,以及通行原则和工作惯例的观点,也得益于他在《莱茵报》的实践,以及他对当时欧美报刊现实状况的观察。

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他关于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一系列思想观点中。这些观点的形成,同他后来创办并亲自领导《新莱茵报》的工作,以及同恩格斯一起指导《社会民主党人报》等欧美国家工人政党和社会主义报刊的实践密切相关。而其中担任《新莱茵报》总编辑期间,马克思的一系列实践,以及在这期间他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所阐释的一系列新闻观点成为其新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筹办《新莱茵报》时,他主张要创办一家能够对全国产生影响的“大型政治报刊”;他强调要把党的机关报《新莱茵报》看作是党“在如何情况下都要坚守和不应该放弃的“政治阵地”等,这些都是他对党报性质定位的深刻阐释。可以说,正是《新莱茵报》的实践,使得马克思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政党创办“政治性机关报”,以及党报必须代表党的纲领,高举党的旗帜前进,必须遵守和阐述党的纲领和策略原则,并严格按照党的精神进行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18492月马克思因被控在报纸上发表的《逮捕》一文侮辱检察长和诽谤宪兵而出庭受审。在法庭审判中,他慷慨陈词,指出“报刊的义务正是在于为它周围左近的被压迫者辩护”。他还提出,报刊应该“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等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也都是基于他对《新莱茵报》坚持维护人民利益,勇于为人民代言革命实践的经验概括与总结。

马克思始终把党的报刊看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强调党报党刊应该遵守党的纲领,阐述党的主张,按照党的精神进行工作,决不容忍党的机关报刊脱离党的组织,背离党的纲领,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或变为机会主义分子的喉舌。他在创办《新莱茵报》时也正是将其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的机关报来办的。《新莱茵报》在他们的领导下,完全按照同盟的纲领进行宣传,认真传达同盟中央的有关指示,成为同盟中央组织群众、指导运动、开展斗争的有力工具。

在指导《社会民主党人报》期间,他和恩格斯常常提醒党的领导机关及其负责人要关心和支持党的机关报刊的工作,使之能始终在党的领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并希望能建立相应的机构来指导报刊工作,同时也要求党报党刊要接受并服从党的领导和监督,严格按照党的政治纲领和工作方针开展工作。

鉴于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存在左翼和右翼两个派别的复杂情况,为确保党的报刊不偏离党的纲领和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上对党报提出了严格要求。他们为党报拟定了政治纲领和工作方针,并经常指出党报工作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引导其按照党的正确纲领路线和工作方针开展工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尤为注意提醒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要警惕少数带着狂热的小资产阶级情绪混入党报党刊编辑部的“青年派”人物,防止他们“通过党的刊物来指挥党”。他们把党报党刊坚决站在党的纲领和策略原则的立场,坚决按照党的精神工作看作是党报党刊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的集中表现。

马克思新闻思想中许多涉及党报党刊工作的内容,如党报党刊的性质与任务、工作原则与工作传统、党报党刊同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等观点都是在其报刊活动实践中形成的,或者说是他对自己党报党刊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与总结。

四、为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开创了优良传统

马克思在其报刊活动实践中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坚持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坚持依靠群众办报的思想路线,以及坚持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职业使命等,这些做法及经验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优良传统,为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引领了正确方向。

(一)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一项重要原则。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过“报刊的党性原则”这一概念,他通常是用“阶级性”和“党派性”来阐述党报党刊的党性原则问题的。正是在创办《新莱茵报》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报刊的阶级性、党派性和政治立场问题。而《新莱茵报》本身就是根据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需要创办起来的。

虽然当时出于斗争策略的考虑,《新莱茵报》公开是以民主派机关报的名义出版的,但马克思认为,作为一份无产阶级报纸,报纸主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引导无产阶级群众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迅速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因此,《新莱茵报》只能是为了无产阶级利益才“站在已经存在的、最先进的、实际上是无产阶级的那一端去参加运动并推动运动前进”的,它“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了自己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

后来,马克思在指导欧美国家一些社会主义政党及工人组织报刊的过程中,更是反复强调党的报刊要严守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宣传好党的纲领主张,对一些背弃党的纲领主张,违反党的政治纪律,脱离党的组织领导的行为总要提出严厉的批评

马克思的报刊活动实践,以及在实践中所开创的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坚持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的传统,为后来世界无产阶级报刊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从那以后,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坚持党性原则成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条最重要的工作原则,一直为各国无产阶级报刊所遵奉。

列宁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问题,他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看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这个大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是党组织的一个工作机构,他明确要求党报党刊要坚持党性原则,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强调党的报刊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纲领主张,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媒姓党,坚持实行政治家办报,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等,这些思想观点都是继承了马克思所开创的无产阶级党报党刊须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坚持党性原则的优良传统。

(二)坚持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

坚持新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一般原则和普遍性要求,也是党报党刊工作一项基本原则。因为唯有做到新闻真实,党报党刊才能更好地坚持党性原则,完成好自己的各项使命与任务。

在主编《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报刊的真实性原则就作过明确阐释。他认为,人民报刊是真实的纯洁的。它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它是“表达社会舆论”,而不是“歪曲社会舆论”;因而它的报道应是真实的、直率的,没有矫揉造作,给人以强烈印象。

到了《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更加注意维护报刊工作的这一基本原则,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报刊的一条根本原则确定下来。在《新莱茵报》的工作实践中,马克思严格要求记者、编辑和通讯员所采访、编辑和提供的每篇报道的事实都须做到真实可靠,如果出现失实报道,就要在报上公开说明并加以纠正。对一些提供严重失实报道的通讯员,则让他们作公开检查,否则便取消他们的通讯员资格,不让其再为报纸撰稿。对于反动报刊惯用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弄虚作假、造谣诬陷等卑劣伎俩,马克思始终表现出极大鄙视的态度。他常常在《新莱茵报》上揭露和抨击这些报刊歪曲事实的报道。而《新莱茵报》本身总是不畏强暴,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

由于《新莱茵报》始终坚持了真实性原则,即使在强权和暴力面前,也决不说假话,所以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它所提供的报道被认为是真实可靠的。许多工人报刊和民主派报刊都转载它的文章,甚至连反动派的报刊也常常引用《新莱茵报》所提供的材料。《新莱茵报》用自己的实践为无产阶级报刊树立了坚持新闻真实原则的榜样,开创了坚持新闻真实的优良传统。

(三)坚持依靠群众办报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从主编《莱茵报》开始就认定要使报刊成为人民的报刊,在《新莱茵报》时期更是提出了党报要成为人民群众“千呼万应的喉舌”的思想,为人民办报是马克思对从事党报工作的最高追求。因此,他总是强调党报党刊要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及人民大众的利益。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为人民办报的宗旨,让党的报刊真正为人民所有,为人民所用,为人民所信赖,马克思非常重视吸引人民群众直接参加报刊工作,直接利用报刊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利益,并将其作为党报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群众办报成为马克思在党报党刊工作中所倡导和坚持的一条重要思想路线和工作原则。而这条思想路线和工作原则正是马克思通过在《新莱茵报》的成功实践最先创立的。

马克思认识到,要把无产阶级报刊真正成人民自己的报刊,除了报刊本身应当自觉地充当人民的忠实喉舌外,还必须注意利用报纸为广大群众提供可靠的讲坛,让他们通过这个讲坛反映情况,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发表意见。同时,还必须吸引人民群众直接参加报刊工作,也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来办好报刊。

为此,他在《新莱茵报》作了积极的尝试。当时他主要采取两项措施来进行群众办报的实践。一是广泛建立以同盟盟员和优秀工人为骨干的通讯员网。当时,《新莱茵报》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而在莱茵省,通讯员几乎遍及所有城镇。马克思通过这些通讯员的来稿来信迅速了解各地的运动情况,掌握群众的思想情绪,以便对各地的重要事件及时而又准确地作出报道和反映,加强报纸对各地运动的指导性。

二是大量发表读者来信。《新莱茵报》几乎在每号报纸上都刊有来自各地的读者来信,有时一期报纸竟刊发几十封读者来信。在《新莱茵报》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报纸刊发的读者来信总数竟达几千封。这在无产阶级报刊史上无疑是个奇迹。编辑部对这些来信都认真进行处理,尽可能给以发表或答复。特别是对其中一些工农来信,更是给以特别重视,有的甚至刊登在第一版上,还加上按语说明。

马克思在《新莱茵报》的办报实践中所开创的群众办报的优良传统,后来经过列宁,以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阐释,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被各国无产阶级报刊所遵循,成为无产阶级政党报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四)坚持履行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职业使命

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是报刊的一项重要职业使命,对于无产阶级报刊来说,能否坚持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也是检验其能否履行好职业使命与责任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一向重视报刊的批评监督问题,他曾从报刊社会属性及功能的角度,明确阐述过报纸的批评、揭露和监督的功能与作用。

1849年2月,马克思在《新莱茵报》审判案的法庭辩护发言中就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显然,他认为,报刊应当成为社会的耳目和捍卫者,担负起监测社会,批判和揭露当权者,维护人民利益,为人民群众代言的使命。

后来马克思还曾经使用过“第三种权力”的提法。1850年,他在分析法国当时的阶级阵线时指出,法国存在着三种权力:国家元首、国民议会和报刊。他是在批评法国颁布的新出版法关于报刊“每一篇文章都要有作者署名”的规定的情况下,使用这一概念的。他指出:“当报刊是匿名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不同于一些人仅从政治上把报刊作为第三种权力,他强调的是,报刊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工具,在作者匿名的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舆论力量,这是一种不同于政府和议会的特殊的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起到一定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从《新莱茵报》的实践看,由于当时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报纸批评监督和揭露的主要对象是封建统治者和背叛人民葬送革命的资产阶级。报纸刊登了大量抨击文章,无情揭露反动派的卑鄙和凶残,形成了无产阶级报刊特有的一种战斗风格。恩格斯后来曾带着十分自豪的心情回忆起《新莱茵报》的这段斗争经历:“这是革命的时期,在这种时候从事日报的工作是一种乐趣,你会亲眼看到每一个字的作用,看到文章怎样真正像榴弹一样地打击敌人,看到打出去的炮弹怎样爆炸。

无产阶级报刊的批评监督功能和职责,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在对党内,对自身内部存在问题的批评与监督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后来指导《社会民主党人报》等工人政党报刊时,就非常重视对党内问题的批评监督。他们把党报党刊看作是“重要的党内生活杠杆”,通过这个“杠杆”,“提供进行批评和反批评的可能性”,同时认为一个敢于给自己奉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党是有“内在力量”的表现。

当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与支持下,《社会民主党人报》发表了不少批评党内问题,包括一些右翼领导人错误言行的报道,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批评监督职责,发挥了党内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马克思所开创的党报党刊开展批评监督的优良传统,后来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所继承。列宁就把能否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看作是衡量一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他明确指出:“犯错误对一个先进阶级的战斗的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虚伪地不好意思承认错误和纠正错误。”他主张在报纸上设立“黑榜”,用以揭露工作中的渎职行为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中国共产党人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共同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说明了批评和监督问题在党的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更好地指导报纸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1950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刚刚半年,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的时候,中共中央就专门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加强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重视和决心。1957年,毛泽东又就报纸批评提出了“开、好、管”的“三字方针”,要求报纸既要认真开展批评,又要开展好批评,同时要求党的组织要加强对报纸批评的领导和管理。

近些年来,习近平更是反复强调要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同时加强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这说明无产阶级政党是从党的性质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把坚持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作为促进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发展,纠正工作失误和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的一项重要原则,并且把新闻媒介作为实行这一原则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这就为舆论监督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行动指南。

五、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拓了发展道路

马克思的报刊活动为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为无产阶级报刊开创了优良传统,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拓了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及规律性认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与体现。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经验和传统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理论的高度概括。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历了列宁继承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创新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创新,成为一种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的新闻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报刊活动实践所形成的新闻思想,以及所开创的无产阶级报刊的优良传统,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后来的传承与发展开拓了前进道路。

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形成使得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一次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和思想存在,并且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严格的科学性开拓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此为基础,170年来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并在同其他报刊理论和新闻观的斗争与比较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作出的杰出的历史性贡献。

如今,我们正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探讨如何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新闻战线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丰富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际需要、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以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程,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中国能够得到进一步丰富、创新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来回顾马克思一生丰富的报刊活动,及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马克思的新闻思想及其战斗精神,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

(作者系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特聘君武荣誉教授、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伟德BETVLCTOR体育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