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要付费吗?一个疑问贯穿了公司2013级新闻学硕士谭凌宇同学的整个研究生求学时期。就这一个问题,谭凌宇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把它从一篇硕士课程论文孕育成了与同门宋士方同学合作申请的区级课题——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资助的课题成果。最后凝结成与宋士方合著,由国家级出版社、新闻传播学专业权威出版机构——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该书由作者的导师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商娜红教授作序,名为《多元视角下采访对象与记者“信息交换”关系探究》。
|
图《多元视角下采访对象与记者“信息交换”关系探究》封面图(作者提供)
|
记者采访要付费吗
这个疑问具体来说是“记者在采访时是否应给采访对象支付报酬”,整本著作由这个疑问开始,从“付费采访”的本质属性、存在形态、制约因素、合理合法性、规范措施、适用可行性、得失利弊、应用策略和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开放式思考和系统论述,推导出“付费模式的多样化取决于付费采访本身的多重信息交换属性,反映出‘信息交换’模式的丰富性以及‘信息交换’关系的多维性与复杂性”的结论。简单地说即是新闻采访普遍存在着“信息交换”,而付费采访只是新闻采访中一种典型、明显的信息交换活动。
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狭义付费采访”与“广义付费采访”的概念,在本次采访中谭凌宇例举了新闻媒体常用的“新闻报料奖励”和记者在采访时对采访对象的赞许、肯定、配合等顺从性语言行为的隐性心理付费,论证了“无偿并非白拿,付费不仅是付钱;付费采访归根到底是信息交换,把握‘信息交换’关系才能赢得受访”的新闻采访理念。
选题的灵感来源
提及选题的灵感来源,谭凌宇给笔者罗列了四个方面原因:首先从学科专业研究看,他认为,他们是新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应该争取做出一些以本专业为核心的独创性学术成果,而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学的必修专业课,记者的基本工作之一,是全部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第一战线,具有研究的重要性;其次从研究对象看,新闻采访中的付费采访是新闻学界忽略、业界必需的采访方式,“付费采访的当与否”争论不休,存在着理论盲区与理论对实践指导无力的问题,有学理探究的必要;再次,从个人采访经历看,在媒体实习期间,负面新闻的暗访是家常便饭,采访中的受阻对他的触动很大,并引发了他的不断思索:在采访中如何满足采访对象的需求使得被揭露者心甘情愿受访,成为他的疑问;新闻采访理论大多从采访方法与技巧去指导记者如何与采访对象打交道,却没有注意到这背后隐藏的社会交换实质,新闻采访实践又过分注重为人处世的经验积累,不仅使初出茅庐的新闻学子、初入行的媒体记者无所适从,更使新闻采访中常表现出两个极端:不是居高自傲不受采访对象待见,便是方法不当而被采访对象拒绝或阻挠,而信息交换却是一条弥合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脱节之鸿沟的学理之桥;最后,从选题的动力来看,受到了研一时李庆林老师教授的“新闻学理论研究”课程的启发,围绕采访对象与记者间的核心关系——“信息交换”关系,将付费采访的理论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李老师讲的几个专题,像是“新闻价值理论”、“大众传媒的地位、角色、功能”以及“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等等,这些都指引着他去研究“付费采访”和“信息交换”的问题。苦心的钻研和努力终究没有白费,他的这篇课程论文也获得了李庆林老师的肯定,拿下了99分,谭凌宇说,事后他的同班同学卢颖向他传达了李老师对他的期许和鼓励,之所以没有给满分100是希望他戒骄戒躁,也正是那一分,才让他有了将课程论文拓展成学术专著的动力和空间。
初次著书的困难
当时,作为结课论文的《记者采访要付费吗?——多元视角下对采访对象与记者间“信息交换”关系的思考》已经有五万字的基础,后来申请到课题决定要出书的时候,他们花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扩充到了十五万字。“研究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现在回想起来,有九死一生、百转千回之感。”谭凌宇说,最大的困难在于经验不足,应该拿出怎么样的科研成果才能达到出版社的要求、项目的要求、导师的要求,如何创造内容、创新观点是他们在研究、写作和出版的过程中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因为新闻采访老生常谈,能研究出新意实属不易,而“信息交换”与“付费采访”相联姻的研究设计,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学术新手研究学界老题难出彩”的惯性问题。宋士方是谭凌宇同一专业、同一研究方向和同一导师的同学,也是这本书的第二作者。他的情商高、人缘好,每次讨论起“信息交换”的操作方法和心理技巧时总能提出大道至简的方案,是“学习上的好伙伴,生活上的好朋友”谭凌宇提及他时说道。他们一起申请项目、一起调查研究、一起找导师讨论、一起和出版社沟通,从2015年的夏天走到了冬天,一起经历了最难过的时期,一起痛并快乐着,一起迎来了2016年的出版之日。宋士方也感慨地回忆道:“从当时的时间上、经验上、资金上、知识和社会资源上,都面临着捉襟见肘的问题,好在有许多良师益友、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可以请教,我们一起克服各种困难,尤其是谭凌宇在整本书中付出了超乎常人想像的巨大心血。”
具体的困难谭凌宇又罗列出了几点:一是前人的研究较为零散,没有可参照的模板,他们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些“石头”便是他们从一篇篇零散论述付费采访的论文与新闻评论中梳理出的关于付费采访的研究现状,包括问题、视角、方法与已有结论等;二是研究从概念梳理和定义分析的角度对“付费采访”进行重新的界定,再从新闻伦理、经济学、新闻业务、传播学和心理学这五大视角考察付费采访的不同类型和侧面,研读多门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献著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一种脱了几层皮的感觉,不仅要有跨学科的思维,更要有马上消化吸收并转化成学术生产力的能力”,而研究方法上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证与思辨相交互、系统思维与建模方法的贯彻与坚持等,则考验着作者对理论资源的驾驭程度与研究对象的操控能力;三是研究本身是一个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由于当时还是在校生,缺乏相关实践的直接经验;四是如何使研究的结论能够直击研究问题的中心,使论点、论证和论据相配合,研究的架构、结论、内容、格式和引证等都不能有错误,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十次,“曾经有过多少次想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梦想还未实现,就咬着牙,睡一觉,精神好了继续研究。”谭凌宇感慨道。
记在圆梦之后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说出书是一场学术马拉松,不敢说谭凌宇、宋士方是第一名跑到终点的人,但一定是坚持到终点的胜利者!“学术专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这一捷报,从遥远的中国首都——北京传来,传到位于祖国南疆的伟德BETVLCTOR体育。专著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经过无数次“怀孕”的折腾与“分娩”的痛苦,迎来了新生。书出版了,他们的梦圆了,当第一次看到中国版本图书馆上的版权数据有了他们的名字,他们惊喜万分、彻夜未眠;而当新华出版社将印刷好的第一版图书寄到他们手中时,他们也同时分享给了导师,导师在微信回复他们说:“谢谢,这真是极好的礼物,老师以你们为荣!”圆梦之后,谭凌宇感慨地说:“正是导师这种相信员工‘做梦’,助员工‘追梦’,为员工‘圆梦’而贺彩的因材施教、成人之美的人格品质,我们才能获得让学术人生出彩的机会!”宋士方也谈到了圆梦之后的感想:“我感觉在写书的过程中,锻炼了我们规范的学术思维,做事情的毅力坚持,深化了我们共同努力的合作意识,牢固了我们贯彻一生的革命友谊。”
感念师恩,唯更努力
如果说出书是他们二人共同的“研究梦”,那么为他们圆这个研究梦的人就是他们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商娜红教授。“这本书的顺利出版最离不开的是商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谭凌宇和宋士方同学感激道:“深深地记得,我们第一次找导师提出我们想出书的想法,导师当时双目充满期盼地说,‘这就像你们的一个梦想,我不能让它破灭呀!’正是导师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任,我们才有勇气和信念沿着崎岖的科研之路向似乎遥不可及的学术高峰不畏艰难险阻地攀登。”他们对导师充满了无限的感恩之情,只因导师是他们的圆梦者!谭凌宇告诉笔者,商老师在治学为人方面的教导是潜移默化的,它深深地融入了包括这本书在内的每一次学术研究之中,他饶有兴味地回味道:“导师在新闻伦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启了我们对采访对象与记者‘信息交换’关系的‘人本主义’思考。”正如导师在序中所评价与认可的那样:“作者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在于新闻伦理,并将其列为第一章从法律与道德两个维度进行理实结合的阐释推理,认为采访对象与记者都应通过新闻自律才能实现新闻传播事业对社会良知的守护,看得出作者较为关注与体恤采访对象与记者作为人的酸甜苦辣与人情冷暖,使研究充满了人文关怀。”师恩如山,他们说他们唯有以更勤勉的态度去对待学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不负导师的期望,便是对导师最大的报答!
回忆起出版的过程,谭凌宇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感谢,如,母校伟德BETVLCTOR体育的谢明老师,她是谭凌宇读大一时的新闻理论课程教师。初作李庆林老师的课程论文时,谭凌宇为了探讨能否从信息交换的维度去切入“付费采访当与否”的研究,他与谢老师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学术漫步,写成了三千多字的七言叙事打油诗,附在书的原型——课程论文的致谢中,以表达对谢明老师的感激,由于篇幅有限,出版的版本中没有加上。江宇老师和黎明洁老师对他们在学术研究特别是研究方法上的教诲与启发是该书的研究得以开展的学术保障……每一个给予过他们启发与帮助的人,他们都记在了心上,只怪书的篇幅有限,不能在书的后记中一一标出。
专家推荐,值得一读
转眼2016年毕业季已过,他们二人的硕士研究生生活也已经结束,孕育了近三年的成果是一本成功出版的学术著作。作者的导师商娜红教授在序的开篇对作者的研究给予了肯定与重望:“尽管是‘小作’,但从研究的深度与理论的高度来看,我感动于员工们字里行间付出的艰辛,更看到了他们作为年轻一代科研的潜力与灵气。”同时,该书也获得了李庆林教授的高度评价:“该书是我见过的我们学院硕士生独立所著的第一本学术论著,我为他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进取的学术品质而感到高兴,值得学院的师弟师妹们学习”。
在这本书出版不久之后,他们赠与了两本给学院,并题写了赠言,以表达对学院的感恩之心与祝福之情。采访的最后,谭凌宇写下了两句话总结了他的研究生阶段,笔者将其拼凑成一首小诗作为结尾:“万丈高楼平地起,字里行间唯努力。不虚此生奋斗日,无愧当年求学时。”宋士方也从深圳为学弟学妹发来了深情寄语:“希望学弟学妹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利用好母校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学术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附——作者简介:
l 谭凌宇,男,广西南宁人,文学硕士,伟德BETVLCTOR体育2013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6年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与历史,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发表相关论文8篇。主要作品有:《“新闻传播”新解》等。
l 宋士方,男,山东聊城人,文学硕士,伟德BETVLCTOR体育2013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6年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与历史,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相关论文4篇,主要作品有:《解困新闻学视域下“马航失联”事件报道优化研究》等。
l 本书推荐(中国版本图书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物数据中心)推荐的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比较新闻传播学的思路,运用文献分析和逻辑思辨研究方法,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多元理论视角对新闻传播实践中采访对象与记者间“信息交换”的关系进行了多维观照与思考,围绕付费采访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挖掘出了新闻采访的信息交换实质,可供新闻媒体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