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鸣:传播研究从中国走向国际

2019/07/13 16:42    阅读:

7月8日下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郝晓鸣教授在学院209会议室围绕“传播研究从中国走向国际”主题与公司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王辉副经理以及学院30余名师生参加了交流活动。

“年轻人在做学问中会面对压力,但在精力最旺盛的年纪,压力也会是动力”。讲座伊始,郝晓鸣教授以年轻教师及当代研究生会面临的学术压力为开端,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亚洲传播学报》的投稿审稿概况、传播学研究从中国走向国际、国外部分优秀学术研究案例等。

                                                                 郝晓鸣教授做学术讲座

 

郝晓鸣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分享了他曾作为《亚洲传播学报》主编的审稿经历,以及他对SSCI收录刊物标准的认识。郝晓鸣教授指出,国际期刊投稿,既要了解选定刊物的审稿情况,也要认识到SSCI收录刊物的稿件更加关注的是投稿内容是否会吸引读者阅读、研究内容发表后是否会具有影响力。同时郝晓鸣教授还以自己早年在期刊投稿中的经历,告诉在座师生不用过分强调理论性的问题研究,不要以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要更多的关注实践性研究,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投稿被拒这一学术研究中的常见问题。

郝晓鸣教授在“传播学研究从中国走向国际”的主题分享中,分别从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现状、历史和未来,传播研究的不同走向,西方传播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如何寻找合适的课题,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郝晓鸣教授认为,传播学作为外来和新兴学科,其研究需要立足于本土化,并借助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走向世界。在对传播学研究的课题寻找、方法、路径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中,郝晓鸣教授以中西方对待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认知为例,他讲到:“科学真正的进步在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提出比解决更重要。寻找合适的选题中需要避免过大的课题,要更多地关注最容易引起思考、最表象的词汇,更多地去探讨熟悉的内容”。

最后,郝晓鸣教授在与现场师生的互动中,回答了文化传播测量量表如何进行选择、调查的技巧、西方理论是否可以在亚洲证实、区域研究很难有理论创新等问题,并以“中国妇女”杂志封面的演变、“新移民”的文化适应与媒介使用、“美国过滤镜”等案例提出了其对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环境下的传播学实践的思考。(张腾方)




关闭